今天早上翠华妹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乡村振兴中的小农户发展问题”,里面的一个观点翠华妹非常赞同——一些地方的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农民的直接效益,小农户每年赌博式的种植,一方面浪费了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无法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农民种什么?需要依靠大数据和产业化服务来解决!
陕西延安富县果农李永录,种了8亩红富士苹果,从年到今年连续五年都是亏损的,“价格好的年份,苹果让冰雹打了,没卖上价!前年(年)果子最好,没客商!开园时候价格3.6元/斤,客商不来!等果价掉到2.2元了,我还赔了几万元的库费!”李永录沮丧的这样说,“明年说啥我都要出去!这样年年不见钱,我连肥料、果袋都包不住了!”
而作为陕西第二大水果的猕猴桃种植收益要好得多,每亩地的猕猴桃要卖1.5万—3万元,还有很多果农选择在果子成熟后走电商零售,收益更多。猕猴桃之所以一直稳步发展,和它不断更新品种,种植面积有限,以及对地域环境和气候的要求有关系,地处秦岭北麓的周至、眉县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地,算上周边的地域也就不到一百万亩的种植面积。这样的供应量加上猕猴桃的VC之王美誉,以及清甜的口感,猕猴桃价格从年到年这五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它有稳定的供需关系。
眉县猕猴桃种植网红胡列琴,靠着自己屋后的三亩猕猴桃,每年的收入都不低于20万。她说:“我的果子从来不愁卖,就是县里来人要拿一些样品招待,价格也少不了8元/斤!”胡列琴的果子价格高,除了口感好吃,还和她懂电商会经营有关系,每年胡列琴都会早早就在自己的果园里搞直播拍视频,让粉丝了解猕猴桃的生长过程,真正是看得见的美味。不管猕猴桃开园是三元每斤还是五元每斤,胡列琴的猕猴桃都一直是8元/斤,她不光是对价格的坚守,也是对猕猴桃品质的坚守。
除了苹果、猕猴桃两个主要水果,陕西的葡萄、桃子、冬枣种植面积都不小,冬枣因为投入高,要求严格,果农只要舍得投资都会有不错的收益,主要也是种植面积有限,市场供需稳定,这里不做详细分析。能引起思考的是近两年的网红葡萄“阳光玫瑰”,因为端庄的卖相、美丽的口感和超长货架期以及独有的清香一下子抓住了如今挑剔的消费者。市面上的阳光玫瑰葡萄从上市那天就跻身水果市场的“贵族”行列,不光是卖价贵,从枝头摘下来的批发价也是很诱人的,而且还常常有价无货。
“所以有时候也很麻烦,市场上找不到好的货!”做水果经纪二十多年的方润这样说:“种的少了不成规模,我们拉不到货,有时候连一个车都装不起。种的太多了也是问题,特别是单一品种,又集中上市,这时候货源充足,并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就像这洛川苹果,如果开园价3元,你的果子再好也买不了三元五,一斤高一半毛就很厉害了!”
市场经济时代,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走势,信息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农业的种植有一个生产周期,而且种植项目一般都是以年为单位的,多年生的果树更是在栽植的时候就决定了未来二三十年的供应趋势。因此上农民种什么?一定需要依靠现代的手段来预测一下发展趋势,当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当我们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的时候,我们是时候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和预测一下,种什么才不会滞销?种什么才能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