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帐的趣闻轶事
▲作者:陈爱国
陈爱国,男,现年68岁,陕西武功县人,铁路退休人员。爱好硬笔书法与写作,爱好自驾游,擅写游记,热爱乡土文化。
绛帐这地名,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多,其后因工作关系也经常去这里,所以对绛帐的历史也有所了解,也听到了不少的趣闻轶事。
相传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马融在他八十多岁高龄时,曾在此兴教讲学,他讲学时,高设讲台,前置绛色纱帐,后设女乐弹唱,一时曾传为佳话,绛帐也因此而得名,这也是这位儒学大家风流倜傥经历的美传之一。
在绛帐当地,一个“绛帐传薪”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据说马融当年讲学时,有一违纪学生被先生执草秸体罚,血染草秸,后先生随手掷之,没想草秸落地生根,后竟开花结果,人称“传薪草”。这就是“绛帐传薪”的故事,是对执教者敬职守业、教书育人、桃李天下、薪火相传的一种褒扬。后来位于绛帐的建忠集团公司,投入巨资修建了一个东汉文化产业示范园,而其中最主要的建筑就是一座宏伟的传薪楼,而马融设帐讲学和绛帐传薪的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另一传说,早先有一齐姓人家,男人被征兵战死沙场,女人勇敢的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最初她在渭河渡口摆摊卖茶,接待四方来客,日长天久,渐有积蓄,于是开酒店、办实业,为过路客人提供方便。她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信誉良好,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她经营的这个地方,逐渐变成一个村庄,人们就把这儿叫成齐家埠,也就是现在的绛帐老镇。
当年绛帐镇在关中西府也算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它与宝鸡的虢镇、眉县的齐镇和周至的哑柏镇,并称关中西府四大名镇,其最远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汉唐以来,绛帐一直归属古邰国、邰县和武功县管理,唐贞观八年,设立扶风县,但绛帐何时划归扶风县,史书却未见记载。由此可见,武功和扶风两个县,自古以来,在地域上的时分时合、人文历史方面的共同传承、以及其它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绛帐也是后稷教稼的故地之一,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近代以来,绛帐的名声渐大,还应得益于一九三六年陇海铁路通车后,在这里设立了绛帐火车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法门寺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后,坐火车到法门寺旅游的人多起来,因而绛帐也便名声远扬。
绛帐位于扶风县的南部,是扶风县第一大镇,东接杨凌示范区,西临眉县常兴镇,北仰法门寺,南眺秦岭太白山,渭河就在老镇南边不远处流过,自古以来,绛帐就是一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特别是近代渭惠渠建成和西宝中线公路、高速公路和绛法汤高速公路通车以来,绛帐就更加成为一个交通便利、旱涝保收、工业发达、人文荟萃的好地方。
北宋时横渠先生张载,每到武功绿野书院讲学,要经过绛帐,先生常去拜谒马融祠,有时还到绛帐的贤山寺,为贤山书院的学生讲学,所以他创立的“关学”理论,与马融的学说有一脉相承之处。在民国时代,绛帐一带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眉县太白山游览后,又到绛帐拜谒马融祠,休息之时,当地一些富人及有名望者敬请这位大书法家留墨题字,一时人多排队等待,其时有一富人内急,便于墙角小解,此情恰被于老眼见,于是便写了一帖“不可随处小便”,赐于其人,这人一看如此内容,羞愧难抑,弃帖而去,有人拣起此帖,将字剪贴后,改为“小处不可随便”,一时成为趣闻。可见绛帐雅人高士,大有人在,实乃藏龙臥虎之地!近些年来一些绛帐的学者文士,为了介绍绛帐,宣扬绛帐的文化传承,曾著书立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逐渐熟悉了绛帐。
大凡到过绛帐的人大概都知道,绛帐老镇和绛帐车站不是一个地方。绛帐老镇在车站的西南方,离车站还有六七里路,绛帐车站外面那条长约二三里的街道叫车站街,这条街道的形成,最初是因一九三六年陇海铁路通车及一九四二年河南遭遇灾荒,大量灾民随火车流落到此,就在车站道北住了下来,这就是车站街的雏形。绛帐车站设立时,站舍位置在现在车站西头道岔区以北,老站舍的房屋现在仍在,不过房前推满旧枕木和长着一人深的荒草,这些已是陇海铁路西宝间车站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几栋老站舍了。车站街是解放后才逐步发展和热闹起来的,因为那时人们从火车站乘车、来往县城及后来去法门寺,都要从车站街经过,而当时车站附近还有扶风磷肥厂、扶风化肥厂、油脂厂等几个大厂,后来扶风县的八大公司都搬到这儿来了,所以这条街道就不断的沿长和发展,并愈加繁华,而绛帐老镇因为离车站较远,地处偏僻,倒显得冷落起来。
对于扶风县来说,绛帐镇所辖有五万多人,镇政府那时就在车站街上,后来搬到老镇那边去了。在绛帐最繁华的年代,听说曾有提议将扶风县城迁于绛帐,理由一是老县城在一沟道内,限制了扩大发展;二是老县城距离火车站较远,交通不便;三是县上主要工业大厂都集中于绛帐,由于当时武功已将县城由武功镇迁至靠近火车站的普集镇,扶风因之也有效仿之意,后来由于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法门寺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后,形势产生变化,这一提议中途夭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扶风全县的工业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县上的“八大公司”和胜利厂、第一、二水泥厂、毛巾厂的货物,都要通过铁路来运输。绛帐车站货场,当时也是西宝间铁路最为繁忙的货场之一。法门寺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后,绛帐车站客流量随之增大。为了扩大对法门寺的旅游宣传,扶风县和绛帐车站曾共同向铁路上级部门写了申请,请求把车站名字改为法门寺站,但由于后来西宝高速公路和绛法汤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绛帐站客流逐渐减少,这一申请即被搁置。
说到绛帐,就不能不提到当年绛帐的“倒蛋部队”和“兔子大军”。那是上世纪末,绛帐一带农民兴起养鸡热,但当地鸡蛋销路并不好,于是一些农民就一条扁担两只筐,乘火车向西安宝鸡贩起鸡蛋,起初十几二十人,后来骤增到一二百人,每趟客车停站时,鸡蛋贩子黑压压一片,倒把旅客挤的连躲带让,生怕撞上鸡蛋筐。绛帐盛产野兔,一些农村妇女便将卤好的兔肉切块后带上火车,到城市去卖,绛帐卤兔由于色泽鲜亮、味道鲜美,加之价格低廉,一时销量很好,后来卖兔肉的日渐人多,形成“兔子大军”。这些提笼挑担的农民,在当时成为绛帐站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年西宝高速公路通车时,在绛帐设立了收费站,陕西一位著名书法家为收费站书写站名时,把绛帐的“绛”字写成“降”字,好几个月后才改正过来,可见绛帐地名是比较生僻,很多人还是不太熟悉,当然也包括大书法家在内了。
二OO三年铁路提速后,绛帐车站停办客运业务,只办理货运零担,由于公路运输发展迅速,车站货运业务也稍有下滑,但扶风县人民不会忘记绛帐车站,而且还会为这个县域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和曾经有过辉煌的车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毕竟绛帐车站已经有八十二年的历史了。
这些有关绛帐的趣闻轶事,虽已年代久远,有些只是民间传说,我们也只当作一段饭后茶余的谈资,一笑而已,大可不必寻根觅底了,本世纪新时期绛帐发展的故事,当然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