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的伪善不是故意的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513/4622783.html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阳明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横渠四句的作者叫张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阳明四句的作者是明代的王守仁,号阳明,也称王阳明。

张载是一代大儒,后世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传颂不衰,被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颇受后世儒者喜爱,也鼓舞了他们,因为这四句话承原儒“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旨,气概更加恢宏,目标更为明朗,格调更为高迈。

但是,话虽如此,实践证明古往今来的儒者并不能如四句之愿,既不能为天地立心,亦不能为生民立命,所谓往圣绝学,无非谵妄臆语,更甭说为万世开什么太平,能让苍生过几年牛马一样受奴役却能苟活的太平生活,就算是“盛世”了。

首先,“为天地立心”体现的是儒者建立秩序观念的企图,但是由于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实用主义态度,他们为天地所立的心,必然削足适履,以适合儒家既有的克己复礼的伦理观。

孔子见老子,被老子讥笑,老子用逻辑告诉孔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和道家的辩论中,儒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其次,“为生民立命”,由于在“为天地立心”的层面先天不足,其错误的自然哲学必然导致错误的政治哲学,因而所谓的“为生民立命”只不过更加强化了民众的奴役身份。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的往圣,无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在道家眼里,尤其是庄子书中,全都是失道而后德的反面教材,张载本人研习一生的绝学,也无非是“易经”。现代儒者多有皈依马教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往圣绝学暗合唯物辩证。

继而,所谓“为万世开太平”,实质上就是在这一套错误的自然哲学、错误的政治哲学、错误的阴阳五行模型之下,建构出来的超稳态奴役社会。

那么道家就是正确的吗?不!儒家学说至少是出于建构秩序的良好愿望,即道家贬斥的“失道而后德”,但他们相信自己的愿望是善的,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愿意舍生取义,虽万千人吾往矣。

但是道家却从根本上放弃了这种建构秩序的努力,因为他们认为人没有资格为天地立心,大道无情天地不仁,自然演化才是宇宙大道。

庄子在这一点上很彻底。如果都像庄子道那样清静无为,社会虽不发展,倒也闲适太平。但是老子却从天地不仁的自然哲学中,推导出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政治哲学,得出了绝对专制、绝对愚民的合理性。而儒家又反过来成了实现这种绝对专制、绝对愚民的工具。

历史已经证明,横渠四句,只是汉民族知识分子虚妄的抱负。

天地如果有心,必然是一种至高的超验的存在。老子“不知其为谁之子”,却大胆解读出“天地不仁”,继而推导出“圣人之治”,犯了妄议天机、假传圣旨之罪。

相比之下,庄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虽然比老子谦卑谨慎,但随即因为缺失最高指挥部而六神无主,只能相忘于江湖。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不语怪力乱神”,在形而上的层面也比老子实事求是,但建构主义的激情让儒家成了奴役者的打手,老聃“圣人之治”的帮凶。

对于“横渠四句”,王阳明也看出了上述的虚妄,知道这句真大空的口号经不起琢磨,不足以支撑儒家显学。

酝酿多年,王阳明最终借助于佛禅,创立了“心学”,阳明四句就是他“悟道”的代表性成就,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从佛禅中学到“心外无物”,心之体则是无善无恶,而前儒们语焉不详却又难以割舍的善恶观,其实是不知道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所致。

王阳明的这个发现,其实是把儒家的伦理观与佛禅接通,首次为孔仁孟义找到了终极的哲学依据,可以说到了王阳明,儒学的哲学高度才不再逊于道家。他的这个发明也使他得列大儒圣贤之位。

可是,心学仍然不能回答,何以无善无恶的心,会无是生非意动为有善有恶。当然这不光是他无法回答,即使是他嫁接的佛禅之根也无法回答,“一念无明”已经是佛禅的思辨极限。

也正是这个原因,阳明心学只是在学理上有了某种突破,并未能像他自己设想的那样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个国度仍然在业障中轮回。即使是传入了日本,对近代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只在被美国征服之后,日本才在制度上获得了真正的重生。

但是,有一个人的理论,不仅涵括了“横渠四句”的宏愿,也为“阳明四句”找到了更坚实的逻辑起点。他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洛克以《圣经》为据,指出“太初之道”即是天地之心;“人因受造而平等”,拥有生命、自由、财产等神赋权利,此即为生民立命;洛克的解读建立在历代先知的记述之上,此即“为往圣继绝学”;《政府论》提出的人权、宪政、自由之理念,成为后世人类文明的共识,此即“为万世开太平”。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同样承认善恶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即“无善无恶心之体”;但对善恶的选择,恰恰是人性之高贵与否的体现,也是生如芦苇之人类能否最终得救的自由意志,此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而“知善知恶”的标准,唯独来自“与道同在”的神,非此,人类根本不能知善知恶,更不能为善去恶。

佛家夹杂不清的“一念无明”,只不过是《创世记》第一句“起初,神创造天地”,之所以从释迦到阳明都夹杂不清,是因为那本来是人类理性之外的事,相信它,就是信仰,是自由意志的一种选择,也是“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根本前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