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学笔记什么是闻见之知是易理也是佛法

“闻见之知”出自于北宋张载对易学的认识。

张载(年-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与范仲淹交好,而范仲淹又是方山易的传人,我在前文中讲过,方山易是融合了佛法和易理的学术流派,因此,张载所提出的: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其实也属于方山易中佛法与易理相融合,所谓的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其中的物交,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物体的交流所得到的认知,属于感官而知。

张载认为: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

就是通过人的六种感官去获得的知识,属于闻见小知,即便做到做好的程度,也只能是说学习上还可以,知见上的功夫,但是却不能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其思想的主要核心是,通过后天的感知和逻辑思维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其实这真正的知,就是佛法中的智慧,而后天的感官感知以及逻辑思维获得的认知无法去认识智慧这种超越感知的理性。

“耳不可以闻道”。

其实这种理论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这样说道: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孔子的这段话中,同样说天性地获知要比学而知之更高一等。我认为张载的认识与此也是同源,认为感性认识不能穷究物理,我们后天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只能妨碍我们的“心”对于真知的探求,因此他说道“常据所闻,有拘管局杀心,便以此为心,如此则耳目安能尽天下之物”。认为后天的认知以及我们的知见,只会蒙蔽我们的心性,让我们不能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和本来面目。

无论是孔子的话,还是张载的认识以及佛法中说法,我个人还是非常惊叹于前人的智慧,但是对于前人所说的智慧也好,真知也好,我个人有着自己的看法。人类后天的感知以及学习,是否能够达到世间的真相,我觉得不太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感知能力,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发明解决一部分,比如说,我们人的眼睛可见光谱比较窄,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我们就发明各种仪器,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光谱,同时,科学仪器,可以扩展时我们五感的功能,让我们看见很多,听见很多,原本无法感知的事物,但是科学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无论我们感知的东西有多少,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来说,我们永远都有无尽的未知,这是人智能的局限性,人的智能一定是有边界的,而人的智慧是无边界的,这个用来生发智慧的部分,就是佛法中说的正法眼藏,也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也是张载所说的“德性所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