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峪,古称竹谷,以竹为名却不以竹名。地处周至县西南二道塬上,西与宝鸡市眉县接壤。十多年前,境内只有一条“南环路”横贯东西,沟通内外。现在则有省道穿境而过,东到长安、蓝田,向西直通眉县汤峪、扶风法门寺等地。和南环路相比,省道没有了扭捏做作的曲折起伏,含蓄委婉,而是更多了一些直截了当——大道从长安、鄠邑一路直行进入周至县,经九峰、楼观、马召、翠峰入竹峪,不过路宽则从八车道到六车道再到四车道,等到进入竹峪境内,就只剩下两车道了。虽然如此,对偏居一隅的竹峪而言,也算是通衢大道了。近两年来,县境内封河禁沙,砂石从业者纷纷转战眉县等地,这些人白天蛰伏休整,待到夜幕降临,成群结队的百吨重卡,浩浩荡荡,洪水猛兽一般,自西而东,呼啸着一路扑向西安,彻夜不休。路窄车重,不到一年功夫,一条平展展的环山路,竟被压得凹凸不平。
古人论竹,多以风骨,气节,操守之类谓之。白居易《养竹记》说,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而竹峪以竹为名,非但不能让人有优雅脱俗之感,反而给人以落拓,土气,闭塞的印象。其境内沟梁岭壑,交错纵横,水深土厚,盛产小麦及多种杂果。竹峪所产小麦,筋道爽口,麦香绵醇,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俱佳。不过近年来,小麦产量连年下降,不足二十年前百分之一。绝大多数人家,皆弃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改种苗木花卉,或者改种杂果,甚至有人任由田地荒芜而外出务工!这几年,当地人家多种植猕猴桃,间以李子、油桃等,不一而足。猕猴桃当地人称“毛桃”,本是秦岭山中土产,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了猕猴桃的记载:“隰有苌楚(猕猴桃的古名),猗傩其枝”。唐岑参在《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一诗中,也有山民种植猕猴桃美化庭院的描述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猕猴桃属60多个种,其中62个种自然分布在中国,而秦岭为其主要自然分布地。上世纪80年代,有能人异士在野生资源考察中选出选秦岭山中野生猕猴桃之品质优异者加以优选,得一新优品种“秦美”。竹峪塬下吕家堡有人闻风而动,首先栽植。“秦美”猕猴桃因为果形整齐、酸甜适口,口感浓郁,果肉翠绿,商品性强,市场价格高,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水果,给栽种者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当时,一亩猕猴桃的产值,顶过种植小麦玉米数十亩。一时之间,猕猴桃种植,由塬下到塬上,从周至到眉县,短时间内,风靡陕川等地,为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的经济利益。时至今日,竹峪乃至周至全境,猕猴桃仍然大量栽植,周至县也成为全国猕猴桃种植第一大县。猕猴桃之外,竹峪境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杂果,当属油桃。油桃是蔷薇科桃属,落叶小乔木,因其果实表皮光洁无毛、色彩鲜艳而得名。一九九零年前后,兰梅塬村王姓村民最早引入。竹峪塬土厚地肥,昼夜温差大,是油桃优生区。油桃成熟时节,红桃绿叶,景色迷人,而且果实营养丰富,脆甜爽口,不仅被当地人认可,而且吸引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和猕猴桃相比,油桃对水肥要求不高,管理粗放,产量极高,故三五年之间,竹峪塬上就栽植了上万亩桃林,成为和猕猴桃鼎足而立的产业。每到春二三月间,不等粉白的野桃花开败,深红浅红的油桃花就瞬间开满了竹峪塬上的岭头沟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喻其艳,却不足以喻其盛;“桃花满陌千里红”,可以语其盛,却不足以语其美。想要写尽竹峪三月桃花的美艳,非“垂杨小院秀帘东,莺阁残枝未相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不能。周至虽远处西北,然而竹峪塬上三月春色,则未必不如江南。“桃花春色暖光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开时,窝屈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呼朋引伴,“春天到竹峪看桃花”,竟成了一时风气。然而,“一帘红影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桃花开了,总有谢了的时候。大约十年之前,由于竹峪塬上油桃种植面积无序扩张,田间管理技术滞后,果品优势不再,油桃价格开始大幅回落,桃园纷纷被毁,人们才恍然大悟。而猕猴桃则因为市场需求大,价格高,逐渐成了一家独大之势。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近年来,富足的竹峪人也开始重视起文化建设。撰修族谱,翻新祠堂,建庙立祀。更有几位民间文人学者,在故纸堆里穷经皓首,寻章摘句,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为己任,甚而至于牵强附会、无中生有,竟也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客观地讲,竹峪确也是一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积淀的宝地。当地不仅发现过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还有众多有据可考的民间传说流传,更有上古八大姓氏之姬姓一脉传承至今。古公亶父庙遗址、周文王庙遗址、唐代皇室行宫遗址、宋代全真七子之马丹阳修道的丹阳观等遗迹至今依然有迹可循。可见最晚从周代起,就有人类在竹峪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约十年前,兰梅塬王氏宗祠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此时的王氏宗祠,已被人为毁损、侵占。原来占地近千平米的家祠,到那时只剩下三百多个平方,古老的戏楼、门楼,在非常的十年期间尚能得以保全,却不料在河清海晏的年代里,落了个瓜剖豆分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因果难料!精美的筒瓦砖雕,彩绘木刻,或毁于一炬,或填之于溷厕,不知王氏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看到后辈子孙如此不屑,会作何感想!兰梅塬王氏是竹峪塬上的大户,源于王氏太子晋一脉。其祖上在明洪武年间从扶风绛帐镇西渠村迁居于此,开枝散叶,传有五房二十四支,现有丁六千余,分别在兰梅塬、中军岭、西岭等村聚族而居,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可谓枝繁叶茂了。王姓之外,竹峪塬上西裕村的姬姓家族,西沟村的毛姓家族,则更为古老,都是黄帝后裔。竹峪姬姓主要聚居于西裕村姬家沟、姬亶庙等处,祀古公亶父和周文王姬昌,常常以为周朝国姓而自豪,擅讲“周亶王凿石门”的故事。前几年,竹峪塬上有土豪一枚,斥巨资,圈田地,兴土木,硬生生堆砌出一人工景点,初命名为“周城”,后来在“周城”前面冠以“中国”二字,曰“中国周城”,让一众不明真相的民众,神往不已。城内树巨幅老子雕像,又以《封神榜》为蓝本,雕刻了哪吒、雷震子形象,建了个嵌了八卦图的大院子。不仅挖掘出周文王在此地演绎八卦掌定乾坤的传说,而且还发现了这里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直逼得岐山周文化风景区改名,河南陈家沟陈氏后人懵圈。但竹峪塬毕竟山青水绿,故而一时之间,倒也游人如织。
竹峪虽以竹为名,其实人家种竹者不多。乡民很实在,只要食有肉,种不种竹子,只在其次。全境内唯有张龙村是国家南竹北移试验点,有大片的竹林竹山,景色倒也值得观赏。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基本消除。村民饱暖之余,才得以腾出手来美化生活环境。而栽花种草,竹子自是首选。翠竹根固而挺拔,虚心而有节,中空外直,“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肢志更坚”,“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之于国人,古今都是最爱,浑身都是文化。大雪负压,宁折不弯;月生风起,一墙诗意;“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风摇竹影,满满全是暧昧。如此种种,契合了各色人等的不同心境,对了许多人的胃口。于是植竹之风渐盛,房前屋后,墙角地畔,常常会在白墙青瓦之间,看见绿竹三竿两竿,在风中婆娑起舞。但竹是竹,人还是那些人。竹子的品种众多,但人们大多喜欢“黄金竹”‘“金镶玉”等品种,企望金玉满堂,富贵久久。可见要让人人都如同竹子一般优雅有风骨有气节,真不是一件简单事。所以竹峪塬上的人,也和周至其他村镇一样,免不了市侩,自私,急功近利,爱占便宜怕吃亏,经常会有为几拃宽的房基地界打架骂街的。也有父子不睦,夫妻不和,兄弟阋墙的。但作奸犯科之徒鲜有,大奸大恶之人,几百年未曾听闻。纵有顽劣少年,行巧取豪夺之事,干些违法乱纪勾当的,也都是恶名在外,但凡一回塬上,便立即夹起尾巴做人,见人就发烟打招呼,不笑不说话,扶老携幼,扶危济困,一副谦谦君子模样。三十年前,塬上有王姓某人,早年行走江湖时,遇奇人异士授祖传秘方若干,后逢瘟疫流毒,此人得窥先机,抢抓机遇,租场地,开医院,干得风生水起,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短短三五年间,人生一下子开了挂,竟然名闻西北,声动杏林,奇迹般的完成了从街头耍把戏卖膏药到名医巨贾的梦幻穿越。可贵的是,此人发财不忘故里,投巨资修路桥,治庙宇,助教育,凡塬上公益事,无不助力。但有昔日故旧来投奔者,皆高规格接待。并于每年正月初一,携金数万,在村口城门下摆摊设赌,玩的是塬上最古老的“摇宝”,而且宝官一定得是自己。每当此时,村巷为之一空: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摩肩接踵;有额头冒汗、两眼赤红,心跳加速的,环伺如堵。此人赢了钱从不带走,一定要坚持到输光输净,方才过瘾。所以凡参赌者,基本都是赢家,相当于过年领红包了。只是近些年来,不见此人消息久矣,或者一番游戏之后,洞穿世事,功成身退了。除此之外,另有“馒头博士”之称的塬上返乡青年、医学博士淡博士,目睹竹峪塬上之闭塞、滞后,自愿捐赠并牵头策划发起了一项名为“美丽西部·竹峪乡村教育帮扶实践发展项目”的公益善举,意在通过创新西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地区发展相结合模式及经验、并以“低成本高成效”等方法途径策略等开展社会实践和共帮共建,期望实现“国富民强奔小康、男女老少皆勤富”的中国梦。自年起,淡博士自掏腰包,奖励贤孝,鼓励读书上进,发蒙启智,一时应和者众多,也是塬上一大盛事。
年,政府在塬上设竹峪区,年改乡,年建公社,称竹峪公社,年改乡,年撤乡设镇,辖23个行政村。年,在当年全真七子马丹阳修道的丹阳观旁,国家开始投资兴建移民小区;年,陕西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周至县丹阳联村党委”成立。丹阳联村党委利用辖区独有资源,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结合,致力打造道德文化高地、旅游度假胜地、绿色人居福地、脱贫致富示范区、“五美”建设样板区。联村党委的成立,在加快了丹阳联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的同时,也带动了竹峪全境发展的节奏。丹阳联村下联7个行政村。其中的中军岭村有一自然村,名叫“落马”,其名也古远,其意也隽永,传说很少有领导莅临视察,让人在莞尔之余,不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