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鄠县与伐马角陕西法制网

邱轩洛

昨天,在朋友圈中看了篇题为《鄠邑区PK掉西户区:一个专家PK掉60万吃瓜群众的故事》的文章,文中观点大体是:“西户区”作为户县撤县设区的一个众望所归的申报名称,现在却因为一个吊书袋(专家)的文化骄情而被PASS掉,而最终所定的这“鄠邑区“一名,那实在是对我们广大吃瓜群众历史文化水平的一种侮辱!

哈,从相关回帖看,好像支持这一观点的吃瓜群众还是蛮多的。

对此打字君的看法是:作为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荷载标志,县名的更改,其不仅是一种行政名称上的变化,那更是一次地域文化形象的再塑造。至于说改得好与不好,那只能交由历史去裁决!

另外,打字君还想提示的是:也许所有吃瓜群众是都明白这个道理的,即,你家孩子的乳名是可以叫什么猫啊狗啊的,但学名是不是叫得“文化”一点儿要更好些?

事实上,对于“户县”一名,之前打字君也曾在不同场合听到过一些专家学者有过类似的抱怨,他们说年将“鄠县”改为“户县”,可以说是将这个县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都给改殁啦!

一、“鄠”与“户”之比较

资料显示:当年改“鄠县”为“户县”,乃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杨明轩先生(户县籍)提出的。杨言:鄠县之“鄠”字太过生僻,且不便于书写,鉴于此地原为尧舜禹时代有扈氏的领地,故建议取其祖名“扈”之上半部,改“鄠”为“户”,这样做是既有历史渊源,也好写好认,同时还支持了文字改革。没错,这样改好是好,可明眼人一望即知:以有扈氏为由头改“鄠”为“户”,是除了字面意义上显得简陋外,同时还会让人联想到一些负面贬意。

据称,成语“飞扬拔扈”一词,就是与当年有扈氏抗夏有关。史载:夏禹在临终前欲按古制禅让大位于外姓人益,可由于益资望浅,不为天下方国所拥戴,于是禹的儿子——贤能的启,在各个方国的劝进声中去益而代之。哼,然谁承想如此顺应民意的不流血“政变”,却遭到了西方一小小方国有扈氏的反对,有扈氏认为,启取代益是有违祖制的,是为逆天作乱之举,声言不服启的统治,这样启便举兵西讨有扈氏,双方人马在今户县甘河一带遭遇,因启人多势众,有扈氏完败。是役后,有扈氏被遣散不说,同时还被天下视为不服管教之人,谓之“拔扈”之徒。唉,实际细读史实不难看出:其实当年的有扈氏是最“讲理”的,要说蛮横无“礼”的人,应该是启才对!

二、“鄠”字落户户县之渊源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鄠”字的本意。相关典籍显示:“鄠”从“邑”(阝),为“雩”声,切古胡音。其偏旁“雩”字为形声字,从“雨”、“亏”声,相当于古文中的“于”,其通假“吁”,有“吁请”之意。雨、亏合起来的“雩”(yu)字,是有吁请老天降甘霖的意思。在《论语》中孔夫子所谓的理想人生态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之谓也。某猜户县之“鄠”之所以要在“雩”字旁加上一“耳”,此或与“听风唤雨”有关。

其实在古代户县本身就是国家在西部干旱地区钦定的祈雨重地,而统治者之所以要将户县选为祈雨之地,此者或与户县境内河流湖池众多有关?因为在古人看来,像这样的水源丰沛之地,那一定是住着天上的“雨神”。是的,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户县境内是除了东西流向的渭河外,从秦岭淌下汇入渭河的南北向河流就有沣河、太平河、苍龙河、沙河、黄柏河、甲螃河、潭峪河、曲峪河、涝河、甘河、白马河等,湖泊亦有渼陂湖、莲池湖等处,后来只是因为进行园田化建设,才将小河截弯取直合并为大河的。

事实上,在户县有关祈雨活动的确是古已有之,甚至还延续到了近现代,据《户县县志》载,全县最后一次祈雨活动是在年。调查得知,在户县境内,此类活动是以户县草堂镇大良村的“太白山求甘霖”最为著名(也有人把它叫做“太白山求干晾”或“求干粮”)。该活动之所以要选择到公里外的眉县太白山去“取雨”,盖缘太白山六月有积雪,且山上天池长年水源不绝之故。

三、户县祈雨活动实例

户县草堂镇之大良村,其地处户县东南角,距秦岭不足两公里,东临太平河,因其地势较高,梁坎旱地多,所以也被叫做大梁村。众所周知,在旱地多的地方,其土地收成那是全靠天时年程的,亦因此,所以天旱之时求雨祈雨也就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不二选择。

“太白山求甘霖”活动也叫做“伐马角”,其前后历时二十余日。关于“伐马角”的本意,正史野史是有许多解释,而打字君的理解是:伐马角或可能就是指“取回奇迹”的意思?是啊,如果马长牴角,那不是奇迹又是什么呢?而“伐”字应指作伐、作媒,是为一种媒介程式。整个“伐马角”过程分为取水、接水、迎水、游水、围坛等五个环节。

大良村村民旧时信奉近处秦岭太平峪中的崇山大王、黑龙大王、开山大王、巡池大王、白马将军、都统杨四将军、太尉、清水童子、白鹤童子等九位洞仙神灵,所以这九位神灵是一直被俸为“马角”原神而供于村中庙宇。

伐马角祈雨的第一道程序是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如火燎掐诀念咒等),先将上述九位神灵“伐”下来走到人间,即:让原神在九位俗人身上显灵,其显灵标志是谁的言行举趾若显现出一种半颠狂状态即是马角显身。之后再由这九位“马角”择七位村民(应北斗七星)及五位贞童(代表五行)前往太白山取水。其中负责背水的那个人属相一定要属龙,此人一般是村中老者,据说由于背水十分辛苦,悠关人的性命,故在出发前这位老者是会得到一笔“命价”款的。

此七人携五童子择吉日从大良村出发,一路步行穿户县县城向西,过周至最终到达眉县太白山。在行至周至黑河边时,一般由蓝缨麻鞋红笊髻贞童起舞,以祈河神保佑取雨者安全泅渡。在爬上太白山天池后,从柳枝编成的背笼中取出三个黑色瓷瓶(三喻多,黑表水)盛满水,由那位老者背负带队下山。大约在这七人及贞童出发后的第四天,再由八位马角带领接水队伍作为第二拨按原路行至太白山下的接官亭(留一马角在村中守坛),接住上山取水回来的一行人,汇合后返程开始。一路上取水队伍是遇庙焚香,遇村鸣炮,当然沿途各村也要铺设茶点以示慰劳。

在返户县县城后,马角在“咣豆咣,咣豆吃,咣豆咣豆咣豆吃”的仙乐伴奏下颠狂着,不间断地耍棍、轮刀、甩鞭、舞剑、扔火铧、跳神,仪仗队伍及神舞展示是从县城一直延至大良村,迤逦四十余里,期间是会引来四面八方百姓围观。

在“迎水”过程中是以扔火铧最为惨险,此举是为防观众围观阻道或警示不祥之人或妇人。具体是:在仪仗队伍之三彩亭后有12个彪形大汉分抬三架火炉,马角若发现人群中有冲撞水神的“隐患”,就取黄裱纸速拓火铧,然后从火炉中赤手取出拓裱烧红的火铧,一铧衔口,四铧在手,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将火铧扔向一处处“隐患”。

嘿,您瞧瞧,这鄠县之“鄠”,居然含着如此深广之民俗文化掌故,今天我们若弃之不用,于文化意义上是不是“太亏”啦?同时这样也是对不起我们鄠邑的老祖先呀!

(注:文中“伐马角”素材,打字君参阅了刘高明孙立新贾芝茂等三位先生的论文,于此一并致谢)

(年11月22日于西安)

作者/来源:邱轩洛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