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化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国道穿村而过,西接宝鸡眉县,为周至的西大门,是青化镇政府所在地。辖青化街区、嘉会堡、青化街、黄栌塬、南湾、张家堡、齐家堡、东南堡9个自然村。余户,余人,耕地0余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猕猴桃、苗木花卉和蔬菜。
青化街区,是青化村委会所在地,包括嘉会堡、张家堡、东南堡、齐家堡、南湾、北湾等,原来与眉县青化镇本为一个区片,习惯称青化镇。据《西安通览》和民国《周至县志》等记载,青化街区,汉为上林苑西界出入口处,当时有长水校尉驻军把守。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诏》,驻军就地屯耕。因长水校尉是来自陇西羌族人组成的军队,因此古老地名多是羌族姓氏留下的地名。北宋时名青化店,经专家论证,“青化”与“羌化”有关。宋《长安志》和清乾隆《周至县志》均记为青化镇,为清代周至六大镇之一。
周至猕猴桃嘉会堡,位于青化街南侧,与青化街紧靠,国道北侧。年户,人,耕地亩。年户,人,耕地亩。据《西安通览》载:清光绪三十四年()王姓居此,形成村堡。适因族人考中拔贡,宴请四邻,取阮籍《咏怀》诗中“嘉宾四面会”的“嘉会”二字镌刻于门匾,过往行人皆知,此村遂得名嘉会堡。
青化街,东西走向,长米,宽15米。年38户,人,耕地亩。特产猕猴桃,苗木花卉等。此街在塬上眉县青化街以东,故又称下青化街。近年商业发达,有各种门店50多家。据传,宋太祖建隆元年()有人在此开店,故得名青化店,后名青化街。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哑柏镇青化所驻青化东堡。
黄栌塬,位于青化街南1公里。年20户,人,耕地亩。年41户,人,耕地亩。据传,宋太祖建隆元年()先辈从外地(已无法考证)迁来,村西南塬上黄栌树蔚然成林,故得名黄栌塬,明代、清初在该村设黄间里。
南湾,位于青化街西南1公里,黄栌塬下。年79户,人。年83户,人,耕地亩。据传,宋太祖建隆元年()先辈从外地迁来,因村处于黄栌塬湾南端,故得名南湾。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青化南湾。
黄栌北湾,位于青化街西约1公里,年户,人。年户,人,耕地亩。据传,宋太祖建隆元年()村建在青化街北端,故得名北湾。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青化北湾。
强家堡,位于青化街西约米。年51户,人。是“青化”的派生地名。古民族史专家马长寿教授在列举关中古代羌族时说,“强”字村名多为古代“羌村”的谐音。青化街是上林苑西大门,是羌族卫军长水校尉驻地,后来成为羌村。现村民先辈大都在元至正末年才迁居于此。
齐家堡,位于青化街西0.6公里。年62户,人。年83户,人,耕地亩。此处为青化街区片内派生地名。据《汉书·赵充国传》,羌族罕井氏在西汉时为羌族大姓,简化为齐氏,故名。现村民先辈在元至正二十七年()前定居于此。
东南堡,位于青化街东南0.4公里,年51户,人。年84户,人,耕地亩。清光绪三十三年()嘉会堡部分村民移居在此建房定居。以在青化镇东南得名东南堡。
青化村是千年古村,始建于何年已无确凿证据可考,但从地下文物,地面古迹推断,从西汉上溯先秦,此村即存在。据传,青化嘉会堡曾出土的石刀、石斧、石球和陶器,使人们似乎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渔猎稼穑、制陶缝纫的景象。
青化黄鹿塬,即汉时上林苑中官办鹿场。在黄鹿塬发现的汉墓群,从规格看多属平民,当为汉时养鹿人家的坟墓。“黄栌塬”和“黄鹿塬”两种说法并存。汉时上林苑的西门就在青龙关,青龙沟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精雕石碑牌楼,叫清华门,毁于20世纪60年代。
年前,青化街官道两侧,商铺林立,有烧坊、油坊、中药铺、杂货店、铁匠铺、饭馆等,古树交柯。佛寺中香客络绎不绝;城隍庙临街的高大门楼下,过往旅客休憩,时有化缘和尚、游方道士光临。每年正月十五日、六月初一为庙会庆典日。逢会期间,哑柏、眉县一带村民云集而来,庙会规模宏大,并有戏剧、杂耍等助兴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失修,逐年被拆除,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片瓦无存,历史上保存下来的许多珍贵碑刻全部毁弃。
新中国成立后,秉承先辈的传统种植模式,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经济状况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发挥沿国道的优势,购置大型弹棉花机,引进弹花工艺,集弹花、缝制被褥、出售床上用品的“一条龙”服务。以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周到,招来了四面八方客商。也为当地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市场。南湾村民任让勤,第一个购置了运输车辆,成为青化村的第一个运输专业户,为当地村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现在该村以猕猴桃、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健身广场,增添各种健身器材,修建村委会办公大楼,改善小学教学环境,自然村之间连通水泥路面。楼房林立,环境优美,处处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青化学校的前身是农业职业学校,由青化开明绅士李少棠创办于民国36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周至县第二完全小学。20世纪70年代开设中学班,后恢复小学编制。
太白剧社,是李少棠创办的秦腔剧团。演员来自外地。名满西府的男旦——艺名“宝宝娃”,演技高超,扮相出众,是妇女的偶像。太白剧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秦腔演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李少棠出仕新政权,太白剧社被国家接收。后来李少棠又筹建周至县人民剧团。
青化有八景:丁郎寺、城隍庙、龙潭湖、老鹳嘴、黄栌塬、晾经台、寨子堡、老爷伞。各有故事,为青化人所津津乐道。大多已荡然无存或仅余遗址,惟城隍庙前的“老爷伞”仍在独撑其“景”。
青化村崛起于民国的四大地主。同姓、同居嘉会堡村,明显是应了“嘉会”之村名。他们分别是李少棠、李龙泉、李文轩、李鸿芳。
李少棠(—),青化嘉会堡人,青年从军,历任骑兵连长、团长、少将旅长。年率部对日作战。年任17师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在周至筹建西寨农场、难民小学。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年兴办县内首座米厂、农职中学、太白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周至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年1月被拉到陕北批斗致死。
李龙泉,青化西街人。对周围数十里豪强有震慑力,敢作敢为。青化人视他为地方保护神。
李文轩,青化街人。排行第二,人称二先生。拥有大量土地、房屋,土改没收了其田产,镇上房屋做了青化乡政府办公地。
李鸿芳,嘉会堡人,人尊称四先生。知识型绅士,当过县保安团长、乡长,为人排难解纷,主持公道。
任乃孝,西安市工商局副局长。
任顺生,西古木器厂厂长,周至县政协常委,热心公益事业,家庭房屋堪称周至传统民居之首。
#西安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