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2.请简要槪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4分〉
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第①段介绍说明了“题跋”的定义;第②~④段说明了“题跋”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即其发展历史;由第⑤段的尾句可知,其说明了“题跋”的艺术价值;由第⑥段的首句可知,其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综上,可以分条目总结得到答案。
13.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解答此题,通常分四步走。首先解词,“目前”是“当前、现在”的意思,是对“所知”进行时间限制;然后解句,即联系文本阐释语句,说明了顾恺之是当前所知的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接着分析删去后对原句有什么影响,顾恺之一定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太绝对了;最后总结本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4.第⑥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第⑥段中“比如”标明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用。第⑥段首句即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画作的创作线索。列举事例,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妙处。标题中的“题跋”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说明了“题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特点,而“点赞艺术”的评价,运用时尚流行词语,增添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综上所述,分条目作答即可。
二、(·浙江温州)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________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摆脱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做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人的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是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0.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3分)
A.生活艺术化B.机器和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B.因为本文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通过分析二者的区别,阐述如何做到生活艺术化,以“机器和艺术”为题,能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分析。本文第一段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第二段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方面进行阐述;第三段主要阐述了机器和艺术的区别;第四段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第五段讲的是使生活艺术化。若选“生活艺术化”为题目,则应从围绕观点(即标题)展开论述的角度分析标题的好处,即使读者对本文的观点有更清晰的认识;若选“机器与艺术”为题目,则要从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与比较来分析,本文先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引出“艺术”;然后通过二者的对比阐发怎样做到使生活艺术化,从而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
11.阅读选文,完成任务。(7分)
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1)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古人对居室摆设非常讲究,床铺、桌子和椅子放在哪里都有用意,有“礼”有趣;而现在居室的摆设太随意,缺乏艺术情味。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举例契合例句即可。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例句中的“中国古人讲的礼”来举例,而且举的例子要是“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的。如古人对居室摆设的讲究、对筷子的讲究、对焚香的讲究等。
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2)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句讲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湖心亭看雪》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体现了世界万物的渺小,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反思:
(3)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湖心亭看雪》中天人合一的画面,让我更加理解心灵和自然融合为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居室如何布局,也能帮助我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所蕴含的艺术情味。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能帮助我与文中的观点产生共鸣,引发我反思自己的阅读与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本题与前两道小题均有联系,解答时要找出选文与《湖心亭看雪》及第(1)题学生所给答案的关联。第(1)题与选文的关联点为“礼”所蕴含的艺术情味,第(2)题与选文的关联点为人和自然融合为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从这两方面进行作答,并写出“联想”这种阅读方法带给自己的启示,帮助理解选文的观点,引发思考。
三(·湖北宜昌)研学导读(12分)
园林说趣
◆陈从周
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②因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因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換景,这是动观。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因体验:
③壬成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只见统堤皆美暮,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林而北,機傍横冈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港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瓯香馆集》卷十二)
④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因地制宜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
①濠濮:两条河流的名称,濠水,濮水,后指闲适无为,逍遥脱俗。
22.近期,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苏州园林研学旅行,请你结合“网师园”和“抽政园”的特点,为大家提供一条最可取的游园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关健信息,提炼文章中心句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作者首先写到“有静观、动观之分”,然后,解释了什么是动观和静观。“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接着,作者进行总结———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23.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阅读本文,分别列举出“网师园”和“拙攻园”中这样的观赏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师园:槛前、亭中、轩外:拙政园:南轩。
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文章第二段写了网师园,抓住“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等描写语句,找出其中提到的具体地点即可;在写拙政园时,作者写到“独坐南轩,只见统堤皆美暮,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这里描写的就是拙政园中南轩的画面。
24.文中多次提到造园的“法”和“理”,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其具体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各臻其妙(各具一格)。
本题考查关健字词的理解与筛选能力。抓住关键语句“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因地制宜就是‘法’”。这句话说的是造园之“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写出了造园之“理”。从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
25.文中说“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请问“此理”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本题考查学生对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要找到问题的出处,在文章的第四段中间,作者首先写到“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由中国画的兰竹的特点与古折子戏中演员的特点,引出造园之理。所以。“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一句中的“此理”是承前指代。由此可以写出答案。
26.如果你是本次研学旅行的导师,请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中的具体景点,设计两个有趣的游园活动,并各用一个四字词写出游园活动的名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楹前垂钓(戏水)、亭中赏月(灯会)、轩外写生(观花)、艳雪对歌、红桥泛舟、山麓攀岩、湛华登楼等
本题在促进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知识走向能力,并加深对文化与自然的亲近感。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有联系,可以借助于文章提到的地点及其景物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设计活动内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还要注意符合景点的特点。
2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忽逢桃花林”所见之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背通默写。《桃花源记》中开头写武陵人捕鱼时所见到的景色。书写要正确、规范、工整。“夹岸”“芳”“缤纷”等词语要注意书写。《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四川成都)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中国古人爱“海淘”
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
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苜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
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晚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
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
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
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送了耐旱的占城稻。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
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⑧。
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络人才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
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
10.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物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外来的各种人才。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答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注意信息源提取。提取时注意关键词、过渡句等。如抓住第⑤段,可提取“外国物种”和“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然后再抓住第⑨段,不难提取“外来的各种人才”。
11.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除了物种和物品,被引进的还有人才。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概括能力。首先研读第五段,判定这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分析第八段前后,看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即可。上文六七段介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下文第九段介绍引进外来的各种人才,然后仿照第⑤段的结构拟写即可。
12.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删除第四段。文章就中国古人“海淘”的不同对象安排内容,第四段说明许多人对物种引进时间不熟悉,与前后内容不匹配。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思路与结构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每个段落说明的对象,然后联系作者说明的意图,进行判断。本文一至三段,说明的是外国物种的引进,而第四段介绍许多人对花生、玉米的引进知之不详,时间不熟悉,内容与中国古人“海淘”不匹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删除。
五、(·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0分)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①年元宵节,故官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无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 )
A.柳州扣肉的制作要经过水煮、油炸、蒸煮三道主要工序。
B.做扣肉的素类食材,通常有芋头、番薯、土豆、葛根、霉干菜等。
C.以芋头为搭配食材做成,有芋头的清香,入口即化,糯而不腻。
D.看起来美,闻起来香,吃起来味道好,可谓色香味俱全。
B
本题考查对“柳州扣肉”的材料、制作过程以及味道等方面的理解。B项,读文章第②段认识到:解说的是,跟猪肉搭配的“素类食材”而非“柳州扣肉”,另外柳州扣肉通常是猪肉和芋头做成的。所以B项错误。
8.[·柳州]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扣肉这道传统美味菜肴,许多地方的人喜欢,柳州人特别喜欢。
B.做猪肉扣的食材是有讲究的,肉料最好是肥瘦均匀的五花肉。
C.肉块煮到半熟,捞出用小竹签或锥子扎肉皮,可使猪皮易入味,炸后酥松。
D.不同喜好的人做的扣肉味道会有差别,因为做调料的材料会有不同。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章第①段叙述可以读出:“柳州人的重要宴席上”少不了扣肉,但不是“柳州人特别喜欢”,由“很多地方的餐桌上都有这道美味”读出“许多地方的人喜欢”,故本题错误。
9.[·柳州]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先说明扣肉的地位和种类,接着说明柳州扣肉的食材挑选和处理,制作和吃法。
B.文章第②段说明扣肉的种类,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C.文章对吃扣肉的礼仪也有简略说明,要将肉和芋头同时夹起,切不可只夹一样。
D.结尾以抒情性的文字照应开头,点题“柳州扣肉香”,使人回味遐想。
B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分析。第②段第一句说明方法是作诠释,说明扣肉的制作工序。第二句说明方法是分类别、列数字,把扣肉按照颜色、荤食材、素类食材分类,说明扣肉种类之多。因此没有运用“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七、(·四川遂宁)阅读《古蜀栈道》,完成下列各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运用______顺序,依次从古蜀栈道的概况、______、修建方式和_____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逻辑修建原因栈道的作用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第一段“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介绍的是古蜀栈道的概况;第二段“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介绍了修建的原因;第三段“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智慧和汗水”,介绍的是修建方式;最后一段,“蜀道的通行,使用得大批钱粮……统治管理基础”,介绍的是古蜀栈道的作用。梳理清全文的结构,即可看出作者是按由总到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结构全文的。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1分),有力地说明修建栈道沟通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势在必然(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理解。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可以看出,运用的是引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根据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即可,格式是:有力地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段中这一引用是要说明“修建栈道沟通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势在必然”。
(3)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具体指代:①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在岩壁钻孔架木铺板;②修筑褒斜栈道历时八年之久;③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部分内容的理解。从题干要求,我们把答案锁定在第三段。第三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古蜀栈道的修建过程和修建方式。一是方法上,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在岩壁钻孔架木铺板;二是时间上很长,自公元前年开始,终于公元前年,历时八年之久;三是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等多种栈道形制。每点一份,大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第③段“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中“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文中“大约”表示约数,是猜测的语气,去掉后表确数,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中某个词能否删掉这类题解题步骤:①表明态度:不能删掉。②说说该词的意思(包括本义和文中意义)。文中“大约”表示约数,是猜测的语气。③若删掉后句子意思会有怎样改变。本题中若删掉“大约”,就成确数了,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删掉。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