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原产于我国西南部,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古人发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如果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所以取名为离枝。但是离”字之悲,让“离枝”也染上别离的情感因素,大约东汉开始,就改成了“荔枝”。
目前已知最古老荔枝树为唐代种植于福建莆田的“宋家香”荔枝树(公元年左右)。现在美国、南美等地所种的荔枝,都可以说是“宋家香”的子孙后代。
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附图:明唐寅金昌送别图最早关于荔枝的记载是公元前年刘邦登基,南越王赵佗献荔枝(《西京杂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
汉武帝在登基时也吃过赵佗献的荔枝,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征南粤后,好荔枝这一口的汉武帝,听说“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对荔枝神往不已,于是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宫,将不少南方产的多种奇花异木种植在宫中,其中就包括荔枝树。当时任职汉武帝文学侍从的司马相如,约于公元前年受命创作此篇《上林赋》.
附图明佚名湘君湘夫人图司马相如(约前年—前年),四川成都人,原名司马犬子,后因仰慕蔺相如之名,改名司马相如,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曾以一篇《谕巴蜀檄》平定夜郎,一篇《难蜀父老》平定西南夷,作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司马相如曾作《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相传卓文君著有《白头呤》,其中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传诵千年。
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附图明朱瞻基瓜鼠图东汉王逸在《荔枝赋》中说“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但是荔枝是畏寒的植物,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性喜温暖,对气候条件要求高。过了岭南地区根本无法存活或者结果数量不佳,加之保鲜期短,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附图齐白石荔枝“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张籍的这首成都曲,道出了一个气候变迁的秘密,据我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考证,多年前四川盆地比现在暖和,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至4℃。他作出推断的依据就是荔枝在四川分布的变化。在唐朝,比合江更北的成都、眉山、乐山等地都曾大规模种植荔枝。
但最近年,四川盆地变冷了,因此,除合江这一小块地方外,其余地区都不适宜种植荔枝了。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附图齐白石荔枝唐代元和15年(公元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命画工绘了一副荔枝图,并作《荔枝图序》,详细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对荔枝的美味,极尽铺陈,”其实过之”也让人想象不尽。在另一首《咏荔》诗中: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更是将荔枝的美味捧上天了。
白居易晚年时,曾自种荔枝并作诗: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在听闻好友杨八使君欲种植荔枝后,遂“阶前摘荔枝”快递给这位好友并附诗: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想来多年前的唐朝已经能够快递新鲜水果了.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候兵火催
宋阎次于山村归骑图史载扶荔宫中只有一株荔枝树成活了几年。但是架不住荔枝的美味,汉武帝只能令湖南临武、南海等地每年进献荔枝、龙眼。
公元年,临武县令唐羌(字伯游),耳闻目睹役夫受劳累和疾病折磨,死亡不绝于路,便上书皇帝请求罢贡。汉和帝随即准曰:“勿复受献”。荔农役夫获恩,唐羌为民请愿、不怕权贵的故事,在五岭地区广为流传,万世流芳。
苏轼的这首《荔枝叹》,作于公元年,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曾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留下大量乐观旷达、关心民生的诗篇。“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生动描述了当时荔枝配送的情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附图明唐寅仕女汉代以后,战乱不断,荔枝贡不见记载,直到唐明皇时期,荔枝贡制度死灰复燃。杨贵妃生于四川,合江的荔枝是她童年的记忆。《新唐书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特意修建了一条荔枝驿道,这条高速公路在秦岭南边,今天都还有一些遗迹。杜牧的诗写的可能正是从这条路送来的荔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明皇为博美人一笑,曾选择味道更佳的广东惠州荔枝,“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
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附图:明唐伯虎山路松声图随着杨贵妃香消玉殒和安史之乱暴虐大唐,浪漫的史诗变成对权贵荒唐之事的无情嘲讽。公元年终于停贡荔枝。所以苏东坡的《西湖食荔枝》词便说:“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其间南汉后主刘鋹,以其昏庸无度在历史上留有微名,但在好荔枝这口上,不比苏东坡差。宋朝陶谷《清异录·果》载:“岭南荔枝固不逮闽蜀,刘鋹每年设红云宴,正荔枝熟时。”“则窗外四壁悉皆荔枝,望之如红云然“。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附图明仇英赤壁图卷苏轼(7-)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县人,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这首《食荔枝》更是作为荔枝的代言诗妇孺皆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时陈鹄在《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记载,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时,结识同僚朱载上。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苏东坡说:“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其中朱司农随指一字,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我们智力比他差的人能不勤奋学习吗?”。
附图宋苏轼寒食贴苏轼去世后第二年,出于党争原因,宋徽宗命令苏轼“片纸只字,焚毁勿存”,导致如今天苏轼的作品仅存《木石图》、《潇湘竹石图》、《寒食贴》。三件真迹中,《寒食贴》还经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东京地震和轰炸,幸而无恙,在抗战胜利后由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购回。《木石图》、《潇湘竹石图》均由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购得,后木石图也流落日本,年11月26日,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中,《木石图》被一位来自于大中华区的中国人以4.亿港元买走,《木石图》又回到中国。而《潇湘竹石图》于年由邓拓重金购回后,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附图: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余光中曾诗云:“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轼真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说起吃,最有名的是东坡肉和荔枝.
苏轼于公元年因“讥斥先朝”的被贬岭南惠州,在惠州居留三年,修苏堤、建六如亭,捐建新安桥,买地白鹤峰,弄得穷愁潦倒,最爱的猪肉都买不起,只好白捡惠州屠夫不要的羊脊骨,从此羊蝎子横空出世。
作为一个吃货,来惠州的第二年,诗人就迫不及待地就着桂花酒吃上了荔枝。并赋此诗点评:“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附图: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第二次吃到荔枝的时候,诗人开始大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待到春天刚过,诗人就迫不及待地念叨荔子什么时候开始成熟。
.惠州的湖光山色山川风物让诗人流连忘返,他将惠州丰湖改名惠州西湖,兴修水利工程,督造西桥,甚至连皇帝所赐赠的犀带也捐了出来。西桥建好后,与全城父老欢宴三日,留了下“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