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两岸、关中平原,处处藏着文脉。自隋泰陵所在的杨陵区西行约二十公里,便为一代大儒张载的家乡眉县横渠镇。
在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一通石碑上镌刻着于右任先生手书的“横渠四句”,笔法苍劲、豪气冲天。传闻,先生一生最为喜爱、书写最多的就是“横渠四句”中的“为万世开太平”。
于右任先生也是“横渠四句”的践行者。20世纪30年代,于右任先生等人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作出卓越贡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依托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四为”读书会有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全面促进学生人格塑造,以经典阅读、经验训练、专业化研究构建“两经一专”社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横渠四句”与“四为”读书会
4月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级读书会启动,读书会11位指导老师到场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从大儒张载到于右任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堪称知识分子最高人生信仰。青年学生肩负重任、心怀理想,必须从先贤楷模处得经验,自经典著作中获真知。”读书会导师组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赵晓峰在启动会上讲。
“四为”读书会研究生培养模式观摩会现场。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在赵晓峰教授牵头下成立研究生读书会。年,读书会以“横渠四句”定名为“四为”读书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统分结合教学、系统化阅读培养模式,旨在实现精英化培养、学术化导向、多元化成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读书会成员选择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最为经典、基础的著作阅读。一方面,学生能够系统体悟学科知识;同时,由于经典著作体系庞大、逻辑严密,学生在阅读中能有效提高思维能力。”读书会指导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张世勇说。
读书会的系统阅读被称为经典训练,研究生在入学前的暑假就跟随导师组进入持续2年的经典训练阶段。“”是读书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在课余时间,读书会成员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集中在图书馆阅读,一周7天如此。每个学生一月最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2年能读到至本。大量阅读之后,读书会成员定期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感想、回乡记,参加各类论坛,在联系现实和相互讨论中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
“在读书中,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有效形成思维能力,全面促进人格塑造,为学生进入工作或从事科研等多元化成才提供基础能力支撑,对个人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实现提供方法论指导。我们希望读书会学生志存高远、修学储能,勤于学思、乐于实践,有担当、有能力、有关怀,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赵晓峰说。
珍贵的“灵光乍现”
年10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大四学生冷芳保研后加入读书会开始系统化读书。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经典著作,她读得非常吃力甚至有些痛苦。“给家人打电话交流学业时,我会非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冷芳说。
读书会成员之间是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状态,冷芳只能逼着自己读书。两三个月后,读书数量、读书笔记和汇报表达让她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渐渐地,冷芳“灵光乍现”的思考越来越多。比如,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大屠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每一步能被精细、合理地设计并有效施行,人类成为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无独有偶,韦伯也指出人类将陷入“理性的牢笼”。
“社科理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将多位作者的论述联系思考,寻找观点之间的‘对话’,就是‘灵光乍现’的珍贵时刻。读书成为有意思的事情,自己坚持的劲头和动力会更充足。”冷芳坦言。
“四为”读书会举办论坛交流活动。
从痛苦到享受是读书会学生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经过2年的经典训练,读书会学生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关怀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经典训练之后,读书会成员进入“两经一专”中的经验训练——调研实践。在下乡入村调研中,农民婚姻稳定性、土地经营主体、农民养老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成为学生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