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系岐山诉衷情

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县因山而名。人们泛指的岐山,是一段千山余脉,随地段而名异,自西向东,有凤凰山、天柱山、北太白山、神农山、四方山、堀山、三龙山、箭括岭、首阳山等名称。至于岐山具体所指,据《汉书·地理志》载:“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唐代颜师古《汉书注》解:“岐山在美阳,即今之岐山县箭括岭也。”明代陈循、彭时等纂修《寰宇通志》解:岐山在县东北,“山有两岐(两枝之意),故名。”

岐山之地,风光旖旎,不胜枚举。尤其有那嵯峨的箭括岭,奇峰凌云,又有那崔巍的堀山,峭壁异洞等胜景,宛若仙境。岐山之地,人文荟萃,有史可鉴。

岐山是华夏始祖发祥地。据春秋末期左丘明《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三国吴人韦昭注:“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又据西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姜水何在?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水经注》所云,岐水发源岐山,岐水又东为姜水。郭沫若先生曾在《中国史稿》中称:“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姬水又在何处?无考。现在一般学者认为,姬水是指从今宝鸡麟游县内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在今武功县境内)。而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霍彦儒先生注:“实际是指今横水与雍水相汇于岐山而形成湋(沮)水,俗称‘后河’。湋水东南流经扶风、武功而入漆水河。”据南宋人罗泌《路史》载:“(黄帝)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此后黄帝与岐伯对炎帝的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黄帝内经》。因此,古医《三字经》曾说:“医之始,本岐黄。”炎黄二帝建都之地在何处?《竹书纪年》曰:炎帝神农氏,“元年即位,居陈”。宋代郑樵《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炎帝》曰:“作都于陈”。《水经注·渭水》曰:渭水“又东过陈仓县西。……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宝鸡古称陈仓。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曰:“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据考古发现,两畤遗址均在宝鸡境内。

岐山又是周朝肇基之地。据《国语·晋语》所言,炎黄二帝本为兄弟。至后世,炎帝后裔有婚嫁或辅佐黄帝后裔之事。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又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前文记载了姜原(据说是炎帝后裔,《诗·大雅·生民》中作姜嫄)嫁给了黄帝曾孙帝喾,生了周人始祖后稷。后文是说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率领族人迁邑至岐山周原后,又娶了太姜,是《诗·大雅·绵》中所说的古公:“爱及姜女”,尔后生了少子季历(即王季,文王之父)。又据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唯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可见炎帝后裔姜尚先辅佐文王,后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由于先周在岐山逐渐崛起,周室由岐地兴盛,时至今日,在当年先周王公和平民居住的周原,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遗址,又有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庙、周公庙,民间仍然遗留着不少先民们的风俗习惯,而且蕴藏着许多熠熠生辉的青铜器和研究价值很高的甲骨文,因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

笔者有幸于一四年秋在岐山天缘酒店住了四十九天,创作大型传奇电视剧文学剧本《周公》,正值阴雨连绵时节,在夜以继日地辛勤笔耕间隙,填词一阕,以表心境。

词曰:

我生长于岐山县京当镇(乃是周京城当中,村子南边现有周城西墙遗址),自认是周原之子,便常有念旧之情,亦有自豪之感。如今,我已成为游子,旅居北京四十余载,然而,岐山情结从未中断且夙夜不忘,遂作诗、联,以慰思乡之怀。

游子遥望岐山,赋诗一首,诗曰:

这种山形叠翠诗为明代诗人邬景和首创,其中一首从山顶至山腰外叠八个“山”字,故名“八山叠翠诗”,另一首是在“八山叠翠诗”中嵌入四个“山”字,则称“包山叠翠诗”。每诗独立成篇,互不相连,由一首七律诗组成,叠为山形。笔者创作之诗左为“八山叠翠诗”,右为“包山叠翠诗”,分别在第二行藏有“叠”、“翠”二字,因“山”、“翔”、“驻”、“长”四字为两诗共用,使两山相接,故称“重峦叠翠诗”。因诗既咏岐山事,又似岐山形,故名“岐山重峦叠翠诗”。其读法是每山第一行从右至左,第二行从左至右读,自第三行起,先从中分线右边开始,左右盘旋往下读,至最后一行时,自右至左,再沿山底左右盘旋往上读。由此可知,上述诗分别是:

欣望乡关,物阜民丰,井鬼分野国,镇星居久。姜姬一水称岐水,流入渭、达河、汇集沧海,乃文明先河,涵养上上黄壤土。天作高山位列名山,连西镇吴岳而接梁山呈现龙形,堪称赤县首位龙脉。岐下周原膴膴,育林产粮供旺族,属中华民族发祥地。凤凰鸣叫高冈,百鸟欢舞,万道祥光,九天紫气,京畿甘雨艳阳,寇无侵扰、兽无伤害,五谷丰登,真个是清明世界。西土随处蕴国宝,宗庙宏、甲骨珍、鼎彝灿,传华夏、播宇内,添国粹,丰功惊天地,五洲扬美名。古迹卷阿经千载修葺,历久弥新,探幽揽胜赋华章,咏志抒怀颂先圣,开拓游谒风尚首要胜境。虽说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日新月异,如此盛世丽景,犹见片片祥瑞气。千里肥沃田野,依然化育丰产创财富,悉数无私贡献民众;

遥思胜地,钟灵毓秀,人文滥觞处,古圣众多。炎黄二族属胞族,成于岐、都陈、德致长天,为民族共祖,造福代代中国人。地生黄帝尊为首帝,访天师岐伯并效炎帝著作医书,可谓神州最早医经。帝胄古公赫赫,筑宫建邑立周国,系礼义之邦开创人。文王施行仁德,兆民乐业,百村房舍,千家和睦,岐周崇城闹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诸侯景仰,不容得混沌乾坤。姬发乘势继父志,君主仁、将相贤、兵马骁,出镐京、踏豫州、灭殷纣,伟业泣鬼神,四海获盛誉。元圣周公曾数次吐哺,大智若愚,招贤救乱扶危局,制礼作乐建典章,奠定成康之治坚实基础。纵然尘埃落定、烟消云散、物是人非,诸多奇闻轶事,深蕴悠悠故国风。百代辛劳儿女,继续崇德守信承善俗,齐心协力振兴中华。

注解:

周原怀古联:周原,是商朝周国国都及周人居住地,据《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解:古时的周原相当于现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陈仓区、眉县、乾县和永寿四个县(区)的小部分,东西长七十余公里,南北宽二十余公里。此为广义说法。而狭义说法则指今岐山、扶风境内岐山下的周原中心区域。此联凡五百二十言,在已知古今特长联中,约居第四位。

乡关:即故乡。

井鬼分野国:据《史记·天官书》载:井、鬼即二十八宿中之两宿,其分野国即星宿所对应着地上的区域是雍州。而周原属雍州地区。

镇星居久:据《史记·天官书》载:镇星即土星,岁镇一宿,所居国吉,其居久,其国福厚。其意是说土星每年运行去镇守一个星宿,该星宿的分野国很吉利,在该星宿的位置停留时间长,其分野国就福气大。

姜姬一水称岐水:据《水经注·渭水》载:姜水在今岐山县境内,是岐水下游。而近年来多数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姬水就是岐水。

渭:指渭水,即今渭河。

河:古时特指黄河,“黄河”一词在西汉时就有,而普遍叫黄河,则从唐代开始。

上上黄壤土:据《尚书·禹贡》载:九州土质分为九等,雍州土质为最高等级,即上上等。

天作高山:出自《诗经·周颂·天作》,其意是说天生高高岐山。

位列名山:据《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载:岐山为九座名山之一。

西镇吴岳:古人在五岳以外,认定了五座镇山,西镇为吴山,在今宝鸡陇县、陈仓区、千阳境内,又称岳山,今称千山。

赤县:据《史记·孟子荀子列传》载:战国时人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便用赤县、神州做中国的代称。

岐下周原膴膴:岐下,指岐山下。周原膴膴(读wǔ):出自《诗经·大雅·绵》,其意是说周原土地肥美。

凤凰鸣叫高冈: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其意是说凤凰鸣叫啊,在那个高山冈(即岐山)。

京畿:指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管辖地区。

西土:周人对其居住地之称谓。

宗庙:指在今岐山县京当镇发掘的文王时期所建周人宗庙遗址。据此而确定了当时周都岐邑的位置。此宗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廊院制”群体建筑形成和发展于西周时期。并在宗庙遗址出土了一些颇为珍贵的文物,可谓宝库。如凸面带瓦钉的瓦,首次表明屋瓦是周人的发明,而非“夏时昆吾氏作瓦”。

甲骨珍:指在周原出土的大量西周甲骨文片。这批甲骨文,内容非常丰富,对探索周文化之渊源,研究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等,提供了史书与金文所未见的珍贵历史资料。

鼎彝:泛指在青铜器之乡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如在岐山县京当镇出土的毛公鼎、卫盉(读hé)等。毛公鼎是我国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件,有四百九十七字。而三年卫盉、五年卫鼎、九年卫鼎铭文,是最早记载西周土地交换的契约,被称为“换田档案。”又如在扶风县法门镇出土的史墙盘,既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六个周王事迹的颂词,又记载了微氏家族史墙祖辈五代世系的事迹。是研究微氏家族历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卷阿:卷阿(读quánē),据《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公从。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最早旅游之事。而《卷阿》一诗,就是召(读shào)公姬奭(读shì)随成王游历时所作,旧说是召公用来劝戒成王的。据后世考证,古卷阿即今岐山县周公庙所在地。

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滥觞:起源。

炎黄二族属胞族:据《国语·晋语》等书载:炎黄二帝及其氏族均出自于少典氏族,属于胞族。

成于岐:据《国语·晋语》载:炎帝生长并成功于姜水,以姜为姓;黄帝生长并成功于姬水,以姬为姓。而姜姬同为岐水。

都陈:据《水经注·渭水》、《路史》等书载:炎黄二帝曾建都于陈仓,即今宝鸡市。

尊为首帝:指黄帝居五帝之首位。

访天师岐伯并效炎帝著作医书:据《帝王世纪》、《抱朴子·极言》、《云笈七签·轩辕本纪》等书载:黄帝时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黄帝封其为天师,请其主方药。黄帝修神农炎帝所尝百草性味,以理疾者作内外经。黄帝问岐伯脉法,又制《素问》等书及《内经》。

帝胄古公:据《国语·晋语》、《世本》、《史记》等书载:黄帝重孙帝喾生弃,即后稷,其数世孙是古公亶父(读dǎnfǔ),后被追封为太王。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是周太王之孙。

兆民:是说民众数量极多。

岐周:即周国京都。

姬发:即武王,是姬昌之子。

镐京:镐(读hào)京是周武王所建,在今西安长安区西南。

殷纣:即殷王帝辛,人称纣(读zhòu)王。

元圣周公吐哺:周公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武王逝后其子成王姬诵年幼难以主政的危局下毅然摄政。据《史记·鲁周公世家》等书载:周公用餐时,得知贤士求见,遂吐出食物前去接待。

救乱:据《史记》等书载:周公曾平定其兄管叔鲜、其弟蔡叔度与纣王子武庚合谋,联合一些诸侯国君的反叛。

制礼作乐建典章:据《尚书大传》载:周公曾制礼作乐。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公作《周官》(西汉末期刘歆始称《周礼》,后世沿用),重新正定了礼乐,将各种制度进行了改进。因而被后世尊为中国元圣、儒家先驱。

成康之治:由于成王与其子康王姬钊采用周公制订的典章制度治国,进入了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动用,故被誉为“成康之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