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安康、汉中的茶叶,还是洛川、白水的苹果;不论是临潼的石榴、眉县的猕猴桃,还是韩城、凤县的大红袍花椒……产业的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陕西积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努力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让三秦大地产业更兴旺,让农民生活更富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陕西省地形复杂,各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资源禀赋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孕育出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农产品。千篇一律的产品很难突围,各具特色才能趟出新路。不论是作物的种植标准,还是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既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更要考量当地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现实条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特征,因地制宜,进行针对性改进,让土特产真正在当地扎下根来。
同时,既要立足本地,找准优势,在品种上追求独特性,在品质上追求高水平,在品牌上追求好口碑,从源头强化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打造高品质、好口碑的金字招牌;又要摆脱思维局限,深入研判更广阔的市场,精准对接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培育更多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高的乡村产业。
近年来,陕西省多地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土特产发展行稳致远。不论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已形成速溶茶粉、茶叶挂面、茶爽、茶多酚深加工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的茶产业,还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发展,加快石榴酒、果汁、果醋等产品研发升级的石榴产业……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价值最大化,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从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畅通循环链,打通产供销,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借助冷链专列等,让土特产存得新鲜、运得高效。另一方面,各地应立足特色产业,在重点培育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转向大而强。
土特产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古老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种历史资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浓浓的乡愁。祖辈留下的文化资源、历史留下的红色资源,都让土特产“土”中生金。土特产往往参与了一个地方文化培育的形成,很多地域标识、制作方法往往渗透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土特产的文化之根。从故乡的一袋米面到一瓶白酒黄酒、一盒红茶绿茶,从一方丝绸、刺绣到一块蜡染,从地域标识、制作方法到包装设计,无不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的是乡愁,浓缩的是乡思。土特产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作物生产史,也是一部乡土文化史。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文化。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风俗、风情、风味,挖掘其文化内涵、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进行延伸和提升,传承传统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乡土文化,把土里土气变为人们可带走的记忆,满足人们对于乡土乡愁的精神需求,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链发展的突破口。
土特产连着千家万户农民的生计。我们要深入扎实考察,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勇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土特产成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宝”。(黄宗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