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狼入室弑君篡位古籍背后的周王东迁,隐藏

北京哪些酒渣鼻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35.html

问鼎春秋(1)周室东迁二王并立

《诗经·小雅·正月》有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公元前年,周幽王十一年,申侯(注:当为“西申”,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和犬戎(注:居住于今陕、甘一带,都城位于今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联军攻陷宗周镐京(注:今西安市西南长安区),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公元前年武王伐纣到公元前年犬戎攻杀幽王,西周立国年,共历12王。

在周幽王身死的同年,申侯与鲁孝公、许文公在西申国都拥立周幽王之子、太子姬宜臼登基,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年,周平王元年,平王在晋文侯(注:不是晋文公)、秦襄公、卫武公、郑武公、鲁孝公、许文公率兵护卫下,东迁于洛邑(注:今河南洛阳)。从此东周开始。与此同时,东迁后的周王室,实力和疆域大不如前。王室衰微,各地诸侯开始逐渐兴起,并慢慢代替周王,行使霸主之权。一个诸侯纷争的“春秋”时代开始了。

这就是我们通常听到的故事版本。然而,《左传》中的只言片语,以及《竹书纪年》等史料告诉我们,两周之际的真实情况,或许远没有后世儒家经典、《史记》以及小说《东周列国志》上说的那么简单。

据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言:“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郏鄏”是一座山的名字,其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北,也就是东周都城洛邑附近。故而,“郏鄏”即代指洛邑。这句话就是说,“到了幽王时期,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乱不顺,因此失去王位。携王触犯天命,诸侯废弃了他,立了继承人,因此迁都到洛邑。”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左传》中这段话,提到了周朝当时的一位“王”——“携王”。这个携王是何许人也?他与“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周平王东迁)

我们知道,犬戎与西申联军攻克镐京,杀死周幽王、王后褒姒和王子伯服后,申侯、鲁孝公与许文公共同拥立了幽王之子、申侯的外甥姬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但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在平王继位的同时,西周的另一位“畿内诸侯”虢公翰,拥立了幽王的另一位儿子王子余臣为王。由于登基之地在“携”(地名,所在地不详,我推测在镐京到洛邑之间的某地),因此王子余臣被后世史家称为“周携王”。

“内服”和“外服”图解

这里先解释一下“畿内诸侯”的概念。所谓“畿内诸侯”,即王畿以内的诸侯封国。西周时期,天下诸侯分为“内服”和“外服”两种。“内服”又叫“畿内”,就是周朝国都镐京及其周围方圆千里的地区。西周的“内服”在关中地区,东周的“内服”在洛邑及其周边地区。

西周的“畿内诸侯”,历史有记载的有如下十七国。

周: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封国,封周公次子、鲁侯伯禽之弟姬陈,封地在岐,后随平王东迁。

召: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国,封地在邵,随平王东迁。

郑: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封地在郑(华阴),后东迁新郑。

虢:又称西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国,封地在虢(今宝鸡市陈仓区),后主体东迁至陕(今河南三门峡市),余部留在关中故地。

芮:姬姓,周武王时卿士芮伯良夫的封国,封地在芮,后为秦灭之。

梁:周宣王时封秦仲小儿子嬴康为梁伯,嬴姓,封地夏阳(少梁),后为秦灭之。

申:又称西申,姜姓,本为西戎,疑在郿,曾灭亡西周,疑为秦灭之。其国君与周王长期联姻。

毕: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封地毕原(咸阳北),疑为犬戎灭之。

樊: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仲山甫的封国,封地在樊(镐京附近),随平王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故其地又称“阳樊”,后为晋国所灭。

荣:周武王同辈荣伯的封国,姬姓,封地荣(镐京附近),疑为犬戎灭之。

井:姬姓,周灭姜姓井国封于同姓,疑为犬戎灭之。

密:姬姓,周灭姞姓密须国封于同姓,周共王废之。

杜:祁姓,封国杜(镐京封建),周宣王废之。

酆:酆叔的封国,封地酆阳(商山西),周成王废之。

散:姬姓,封于散,疑为秦灭之。

夨(音同“侧”):姜姓,封于吴阳(今宝鸡市陇县和陈仓区贾村原一带),疑为秦灭之。

(弓鱼)国:夨国灭之。

由上可见,西周畿内诸侯有此前提到的西申和西虢。其中,西虢国君长期在镐京担任周王的卿士,执掌周朝国政。后来出土的众多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均与该国国君有关,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铭文》。可见,虢公长期深得周王信任,被委以重任。

”内服“与”外服“示意图

东周的“畿内诸侯”,历史记载的有十二国:

周:周公封国,王子朝之乱除国。

召:召公封国,王子朝之乱除国。

樊:仲山甫封国,晋国灭之。

尹:姞姓,封地在尹(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东南部、宜阳县西北部),王子朝之乱除国。

甘:王子带封国,封地在甘(今河南原阳一带),王子朝之乱除国。

王叔:王叔文公封国,封地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周灵王废之。

温:己姓,温忿生封国,封地在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五大夫之乱叛周,为狄人所灭。

单:姬姓,封地在单(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南),疑为晋所灭。

原:周武王十六弟封国,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为晋所灭。

刘:周顷王小儿子刘康公封国,封地在刘(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疑为周所灭。

西周国:周贞定王四子、周考王之弟姬掲封国,疆域为瀍(音“缠”)水以西、洛河以南,后为秦所灭。

东周国:西周国的兄弟之邦,从周王室分裂而出,为西周威公的后裔所建,其封地在巩国(今河南巩县)旧地,后为秦所灭。

言归正传,虢公翰拥立周携王后,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俗话说,天无二日、人无二君,两个周王并存的局面,必然危及周王的统治合法性。因此,从周携王被拥立的这个时候起,周平王就与周携王展开了势不两立的殊死斗争。

然而,拥立周携王的虢国,实力也并不是很强大。因此,周携王的能量也就相对弱小。相反,从护送周平王东迁的诸侯名单中可以看出,周平王背后,有着晋、鲁、郑、秦、卫等诸侯。其中,晋、郑、卫、鲁都是春秋早期的强国,而秦国也是日后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因此,周携王与周平王的较量,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但两人毕竟同是周幽王子嗣,再加上拥立周携王的虢公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位高权重,因此,周携王背后的正统性也不容小觑。相反,周平王背后的晋、鲁、卫、郑、秦、许等诸侯,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此前在周王室的地位,并不如虢公这般显赫。所以,周平王的正统性,我们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同时,从晋、郑两国日后在东方土地上大肆吞并临近诸侯而周王仍以其二国君主为王室卿士的事实,以及周平王将秦襄公正式列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周朝关中旧地赐给秦国的行为来看,秦、郑、晋三国在周王室东迁这一过程中获利最多。有理由猜测,周平王东迁,是受晋、郑、秦三国所胁迫,或者与三国国君达成了某种利益交换。

周平王

再加上,此前周幽王欲废姬宜臼太子之位,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姬宜臼因而在舅舅申侯的发兵下,借犬戎军队之手攻杀幽王、褒姒和伯服,正式坐稳了周王室太子之位。可以想见,周幽王之死,或许与周王与太子的权力争夺有关。可以说,此时的周平王,联合背后的诸侯势力,上演了一出春秋版的“儿皇帝石敬瑭”戏码。

这次“镐京陷落”事件之后,姬宜臼如愿以偿登上周王大位,而晋、郑、秦等新兴诸侯势力,也借机上位,扩土分疆,壮大自身实力,分享原属于周王的权力和权威。一场长达数百年的春秋乱世就此开启。

西周时期被封在畿内的虢国春秋时期留在关中地区的虢国被秦国所灭

而一直兢兢业业辅佐周王室的虢国国君,则有心拥立周携王,来对抗“弑君窃国”的周平王及其背后心怀异志的诸侯们。然而,居于关中周朝旧地的虢国,毕竟国小力弱,自身尚且难保,更遑论支持周携王在关中重振周王大业,与天下早已蠢蠢欲动、各怀鬼胎的诸侯们相抗衡。到周平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周携王最终被身为周平王卿士的晋文侯所杀。“二王并立”的局面至此正式结束,周平王成为了天下唯一的“宗主”。

而那个留在关中之地拥立周携王的虢国,也在秦武公十一年,即公元前年,被秦所灭。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周携王和虢国,分别成为了晋国称霸中原、秦国称霸关中道路上的两个牺牲品。长河东流,历史的车轮进入了礼崩乐坏、诸侯相争的春秋时代。

下面几章,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周平王东迁过程中颇为活跃的晋、郑、秦、卫四国,看看他们此时在明君治理下,都有哪些表现,从而一窥春秋初年的“天下形势”。

参考资料:

《史记》

《左传》

《国语》

《古本竹书纪年》

《史记正义》

《史记集解》

《史记索隐》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顾德融、朱顺龙《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

晁福林《论平王东迁》

晁福林《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王红亮《由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

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

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

欢迎点赞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