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系列陕西历史博物馆上

北京中医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72240.html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先去了解当地的博物馆”。倘若我们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自然不容错过。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整体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

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象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

镇馆之宝

#1旟鼎

西周早期

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

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

旟鼎

旟(yú)鼎,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tāotiè)纹。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lú)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

旟鼎

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2五祀卫鼎

西周中期

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

五祀卫鼎

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个字,大意是说:西周龚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

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3多友鼎

西周晚期

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多友鼎

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多友鼎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个字,大意是说:周厉王时期,周王朝与猃狁(xiǎnyǔn)(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之一)发生了战争。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将猃狁逐出了周境。

多友鼎

在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中,西周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这篇铭文对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资料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皇后之玺

西汉时期

2.8厘米见方

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

皇后之玺

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chī)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皇后之玺

这方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5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西汉时期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

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liú)金鋈(wù)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局部)

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

#6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高58厘米,长43厘米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