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陕西眉县猕猴桃产业托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苏洪照

编者按:“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6年。16年坚持,初心不变,采访团从5人到14人、从区内媒体到中省媒体参与、从传统报道到全媒体报道,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改进报道形式。

本次活动邀请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陕西传媒网、农业科技报、杨凌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组成采访团,从6月22日至7月1日期间,奔赴陕西、宁夏、内蒙古的省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企业等地,围绕“杨凌农科”助力茶叶、葡萄、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等主题,采取线下采访、线上互动的方式,通过访谈、图文、视频等形式,走村入户、问农访企,看成效、谈发展、讲故事。媒体记者们将深入挖掘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输送到扶贫一线、走向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报道示范区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本期推出《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①

陕西眉县果农的致富“猕”经》。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诗人眼中的猕猴桃,是观赏花木;而在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果农朱永红看来,这些猕猴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助他奔小康。

年前,陕西眉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猕猴桃,起初朱永红对种植猕猴桃没有太多经验,虽然有农民种植猕猴桃,但是只是在小范围内,经验技术不足。

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的支持,加上大量农业专家的指导,朱永红和众多果农一样,在大量免费的培训中,学习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比如规范建园、病虫防治、科学修剪、生态示范等栽培技术,“省时省力又省钱”。农业专家们总结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十大关键技术,他也背的琅琅上口。

“掌握好就能科学种植”。同时借助合作社和零售商对水果的销售,朱永红的收入连年增加,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合作社,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级职业农民。

在眉县,像朱永红这样受益于猕猴桃种植的农户不在少数。在过去近14年的时间里,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眉县的猕猴桃产业正蓬勃发展,种植面积由最初的8.3万余亩增长至30.2万亩,人均种植1.16亩猕猴桃,一亩地毛收入近两万元,已然成为眉县的支柱产业。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眉县横渠镇西寨村建立猕猴桃试验站,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常年待在田间地头,通过大学教授+县上农机干部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示范村的方式,示范推广大棚架形、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充分授粉、合理负载、生物防治等十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让眉县猕猴桃生产从经验路走上了科技路。

“我们通过示范站,把让果农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的活技术、活成果广泛推广,让农民少走弯路,我们的技术要覆盖陕西,甚至指导全国其他地方猕猴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教授介绍。

刘占德教授介绍试验站情况。

猕猴桃虽然原产于中国,但是被引入新西兰以后,又被培育了新品种引入国内。当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也会研发新的品种,比如:选育出的猕猴桃新优品种“脐红”、“农大猕香”、“农大郁香”和“农大金猕”,对于这些新品种,当地果农很乐意接受,因为很多新品种往往会带来经济收益的增加。

田强是金渠镇田家寨村猕猴桃种植户,5年起就开始种植“农大郁香”新品种,如今在附近已小有名气。

田强接受记者采访。

田强说,“农大郁香”最大的优点它的侧花蕾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疏花疏果工作量,另外,果个大、口感好等特点。

新品种让不少果农尝到了甜头。“以前种出的猕猴桃品质不好,现在通过更换新品种,产量一下就上去了,品质也好了”。田强说,在西农大刘占德教授的专家团队指导下,猕猴桃新品种迅速推广,果园作务成本大幅减少,售价比过去翻了一番。

位于试验站内的成品苗展示区。

目前,试验站形成了“1+2+2+N”技术推广工作组模式,由1位西农大教授+2名县级农技干部+2名乡土专家+N个职业农民,最后将猕猴桃科学管理技术推广给基层果农。

田家寨村、红星村、第二坡村、第五村等,这些种植猕猴桃的科技村、富裕村在眉县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一些农户通过种植猕猴桃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

眉县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屈学农介绍,年底,全县猕猴桃总产量49.5万吨,鲜果产值31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猕猴桃已经成为眉县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以大学为依托,产教研结合,帮助农业增产增收,让数万果农切实受益。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实验站的带动下,一百万亩猕猴桃种植园已经在秦岭北麓建成,正切实地改变着眉县乃至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编辑:任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